AAV基因治疗热点综述:高光坪教授团队详述腺相关病毒免疫学研究

2025-05-06

研究概述

2025年3月28日,美国马萨诸塞大学Chan医学院Horae基因治疗中心的高光坪教授团队在《Molecular Therapy》期刊发表题为“The curious case of AAV immunology”的综述论文,该综述主要探讨了腺相关病毒(AAV)免疫学机制的复杂性,包括AAV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、临床应用中的免疫挑战和优化策略,以及未来研究方向。


The curious case of AAV immunology

重组腺相关病毒(rAAV)因其高效递送遗传物质的能力成为基因治疗的核心载体。然而,免疫系统将这些AAV载体视为外来物和潜在的病原体,由此产生的免疫反应引发了重大的安全性问题,对治疗性基因转导的持久性产生了负面影响,并且在需要时可能会阻碍重新给药。因此,当前亟需解析rAAV免疫激活的分子机制,并开发免疫调控策略以平衡治疗效力与安全性,这也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核心方向。


1.rAAV、宿主细胞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


免疫系统对AAV的识别

AAV载体具有低免疫原性和无致病性。然而,对AAV载体的先天免疫反应仍会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。随着临床试验中载体剂量的不断增加,研究人员观察到对AAV的不良免疫反应也同样增加,这可能是由于触发了先天免疫途径,同时激发了适应性免疫系统而产生。

研究表明,AAV能够被多种模式识别受体(PRRs)识别,包括Toll样受体(TLR)2、TLR9、cGas和RIG-I/MDA5(图1)。TLR9、cGAS和RIG-I/MDA5会激活宿主的干扰素(IFN)反应。TLRs通过接头蛋白(如MyD88和TRIF)发出信号,导致IRF3、IRF7和核因子(NF)-κB的激活,以及Ⅰ型IFN和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。IFN反应能够激活自然杀伤(NK)细胞和其他先天免疫效应细胞,这可能会降低转导效率。补体是AAV先天免疫反应的主要组成部分,可以通过经典途径、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激活。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与基因治疗最为相关,因为它们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均被证实与AAV诱导的补体激活有关。然而,凝集素途径也可能对AAV的宿主反应有所贡献,可能是因为AAV衣壳上丰富的甘露糖化N-糖链激活了凝集素途径,或者在内皮损伤后激活。


野生型AAV(wtAAV)和重组AAV(rAAV)会引发强烈适应性免疫反应。适应性免疫反应针对特定抗原产生免疫记忆,可通过AAV衣壳或rAAV的转基因诱导,AAV受体的HLA基因型可能在决定其适应性反应结果中起关键作用,这在COVID-19大流行期间发生AAV2相关的非A-E型急性肝炎的儿童中HLA-DRB1*04:01等位基因的高富集度中得到证实。

 

 

图1 AAV病毒颗粒中的免疫原性基序(图片来源:Keeler AM et al, Mol Ther., 2025)


针对AAV衣壳的抗体反应

自然发生病毒的血清阳性率在不同人群中均有发现,许多针对AAV的中和抗体(Nabs)在这些人群中普遍存在,但尚不清楚这些抗体如何影响基因治疗载体。研究指出,AAV基因治疗中,Nabs与结合抗体(Babs)存在正相关,但衣壳特异性Nabs的血清流行率更高。动物及临床研究证实,Nabs可阻断转基因表达,而Babs的作用尚不清楚。Nabs具有长期持久性,高滴度抗体在治疗后15年仍可检测,且对多种AAV血清型(如2/5/8)存在交叉反应,可能限制重复给药,这些发现对优化AAV治疗策略至关重要。


血清阳性状态可能限制患者参与临床试验或导致重复给药失效。当前核心挑战在于抗体检测方法缺乏标准化,导致结果难以横向比较,标准化缺失直接影响疗效评估与治疗策略优化。有研究显示,在AAV衣壳上已经鉴定出一些结构域区域或“抗原热点”,包括二十面体的3倍轴、5倍轴和2/5倍壁。这些区域是抗体容易结合的部位,可能与AAV的抗原性密切相关。因此,减少AAV衣壳上的“抗原热点”可能是开发免疫逃逸策略的一个潜在有影响的领域。


针对AAV衣壳的T细胞反应

针对衣壳的T细胞反应主要由抗原交叉呈递激活,表现为剂量依赖性CD8+T细胞反应,但可通过类固醇抑制;同时在一些针对肌肉的临床试验中,发现调节性T细胞(Tregs)在肌肉靶向治疗中会诱导免疫耐受,支持转基因长期表达。针对转基因的免疫反应则与患者遗传背景及载体设计相关,CRIM阴性(如庞贝病)或使用截短型转基因(如DMD的微型肌营养不良蛋白)易触发抗药物抗体(ADAs)及T细胞反应,尤其自互补AAV(scAAV)因高表达增强免疫原性;特定HLA单倍型及促炎微环境(如DMD肌肉组织)会进一步加剧风险。此外,疾病类型与免疫耐受状态也会共同影响治疗效果。因此,个体化评估免疫风险,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。

 

2.临床挑战及优化策略

免疫反应不仅限制基因治疗重复给药,还因T细胞反应的双重性(既可清除转基因表达也可维持表达)而复杂化。影响因素包括给药途径、衣壳设计、疾病表型、HLA状态、免疫抑制方案、个体差异等。降低免疫原性的策略目前聚焦于基因表达与衣壳工程:


基因优化:通过高活性转基因变体或密码子优化减少载体剂量,但需权衡CpG基序激活TLR9的风险,去除CpG或添加TLR9抑制序列可降低免疫原性,阻断3’-ITR转录可减少RNA传感器激活,而微RNA靶向技术可限制APC介导的适应性免疫。


衣壳工程:改造抗原热点可减少中和抗体识别,组织特异性衣壳能够提升靶向效率,酪氨酸突变可增强转基因表达并减少抗原呈递,化学修饰(如N-乙酰半乳糖胺配体、PEG化)和外泌体包裹可规避抗体中和并诱导耐受。此外,外泌体-AAV系统可改造淋巴细胞,拓展治疗潜力。这些策略旨在平衡转导效率与免疫逃逸,为临床优化提供多维解决方案。

 

3.给药途径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

AAV载体的不同给药途径会导致不同的免疫反应,造成原因多样化(图2)。各组织免疫特性与给药途径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基因治疗效果,需针对性优化策略以平衡疗效与免疫风险。


眼部:作为免疫豁免部位,视网膜下注射虽可规避全身抗体影响,但可能引发局部炎症,如基因治疗相关性葡萄膜炎;玻璃体腔注射因接触淋巴组织更易触发免疫反应。


中枢神经系统:AAV9突破血脑屏障(BBB)实现CNS靶向,但CNS给药仍可诱导全身抗体升高及局部细胞浸润。


肌肉内注射:Nabs对局部给药影响有限,但系统性静脉给药受Nabs限制;T细胞反应呈现双重性,调节性T细胞促进转基因长期表达,但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中针对转基因的T细胞反应强烈。


系统性/肝脏:肝脏微环境支持免疫耐受,但临床中常需类固醇抑制短暂性转基因丢失及肝酶升高,目前已有三种肝靶向基因疗法获批。


耳部:内耳血-迷路屏障限制全身免疫暴露,但局部存在巨噬细胞及给药途径依赖性免疫反应(圆窗注射抗体水平低,后半规管给药会引发细胞浸润)。

 

 

图2 不同给药途径下AAV基因治疗的免疫反应(图片来源:Keeler AM et al, Mol Ther., 2025)


4.rAAV引发的免疫毒性

免疫毒性在注射后数天内以及给药后1年均有观察到,早期反应在基因治疗后数天到数周内更多地与先天免疫系统相关,而治疗后数周到数月内发生的事件更多地与适应性免疫系统相关(图3)。


先天免疫毒性:高剂量静脉给药,尤其是AAV9可激活补体系统,引发血栓性微血管病(TMA)及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(aHUS),其机制涉及C5b-9膜攻击复合体导致内皮损伤;病例多与近期感染或疫苗接种相关,抗补体疗法及免疫调节(利妥昔单抗)可缓解,但患者遗传易感性(如补体因子Ⅰ变异)可能加剧风险。


适应性免疫毒性:针对衣壳或转基因的T细胞反应可导致肝毒性、免疫介导肌炎及心肌炎,肝毒性常通过类固醇控制。


心肌炎与神经毒性:DMD试验中心肌炎与转基因免疫反应相关,表现为肌钙蛋白升高及炎症浸润;背根神经节(DRG)毒性在ALS鞘内给药中有报告,但机制存在争议,非人灵长类模型提示可能与RNAi构建物相关。


多因素影响:毒性发生与载体剂量、给药途径(静脉/鞘内)、患者遗传背景及疾病表型密切相关。尽管多数毒性可通过免疫抑制缓解(如类固醇、西罗莫司),但部分案例(如DRG损伤)机制未明,需进一步区分免疫与非免疫因素。

 

 

图3 AAV基因治疗后免疫反应和免疫毒性的时间轴(图片来源:Keeler AM et al, Mol Ther., 2025)


5.缓解免疫毒性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方案

为调节对AAV基因治疗的免疫反应,临床和临床前都采取了多种策略。目前还没有针对AAV基因治疗的标准免疫抑制方案,但在设计适当的免疫抑制策略时会考虑多个因素。


当前临床策略:以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龙为核心,联合雷帕霉素、他克莫司或利妥昔单抗(抗CD20)抑制B/T细胞反应,从而缓解肝毒性及补体介导的TMA/aHUS(如三联方案减少抗体生成)。补体抑制剂(如eculizumab、ravulizumab、APL-9)通过靶向C5或C3阻断膜攻击复合体形成,降低内皮损伤风险。


实验性策略:聚焦降低免疫原性及重复给药障碍。1)抗体清除:血浆置换联合免疫吸附、细菌酶(Imlifidase、IceMG)裂解IgG/IgM、FcRn抑制剂缩短抗体半衰期;2)B细胞靶向:利妥昔单抗联合BAFF抑制剂或伊布替尼(BTK抑制剂)耗竭B细胞,协同MyD88信号抑制减少抗体记忆;3)先天免疫调控:TLR9抑制序列或ImmTOR纳米颗粒(含雷帕霉素)诱导耐受,在动物模型中实现多次重复给药。


耐受性诱导:通过工程化Tregs(如衣壳Tregitopes、CAR/TRuC-Tregs)或输注多克隆Tregs抑制抗衣壳/转基因免疫反应。A型血友病模型中,TRuC-Tregs较CAR-Tregs更能有效抑制抗药物抗体(ADAs);BARs转导Tregs能成功诱导免疫耐受。

 

总结

腺相关病毒(AAV)基因治疗因缺乏典型病毒特性而被称为“几乎非病毒”,其高剂量引发的先天免疫反应较温和,但适应性免疫激活显著,且载体剂量与免疫毒性呈正相关。突破安全剂量阈值后,免疫毒性风险加剧。未来仍需多学科协同优化策略,深入解析病毒-宿主互作机制,开发免疫调节技术、增强载体靶向性以降低剂量,并平衡疗效与安全性。这些方向旨在减少免疫排斥、实现重复给药,推动安全高效的基因治疗发展。

分享

地址:中国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七路128号 市场:17720522078 人事行政:027-62439686 邮箱:marketing@genevoyager.com

BD:17720514121(BD总监)/ 13886000399(BD经理)/ 17720511475(BD经理)

本公司所有产品仅供实验科研使用,不用于人体疾病治疗及临床诊断。

关于我们 技术平台

地址:中国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七路128号 市场:17720522078 人事行政:027-62439686 邮箱:marketing@genevoyager.com

BD:17720514121(BD总监)/ 13886000399(BD经理)/ 17720511475(BD经理)

本公司所有产品仅供实验科研使用,不用于人体疾病治疗及临床诊断。

© 2023 JinFan All RIGHTS RESERVED . Digital BY VTHINK
鄂ICP备2022017457号  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7184